首页 > 文化头条 > 正文

蒋易翀老师:浅谈建筑风水学

2022-06-25 14:27:55
0

风水是基于环境心理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的学科,可以说是从中国古代不断完善传承至今的一种“环境科学”。

现在许多小区都有专业的绿化甚至还有喷泉游泳池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依据现代建筑风水学来设计的,因为风水知识的应用正是在印证风水学的理气宗旨,即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和生态建筑不谋而合,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其实相当于是在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简而言之也就是风水学的核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一种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哲学思想,它对中国社会及至世界都生产巨大影响。

建筑风水学不仅仅是建筑生态学的体现,同时还加入了风水学中的感官心理因素。这也就是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人,在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惊讶地发现: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理论,竟能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产生历史性共鸣的原因之一。

建筑风水能够历经千年保留传承至今,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来呈现的。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认为传统的建筑风水不能和现代建筑环境学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显得有些片面了。

传统风水与建筑美学

对称美: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传统风水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一风水模式就是美学对称均衡原则的最好体现。此外,各种建筑本身也处处体现出一种对称美。

清代帝陵很注重对称美。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中轴线,其它各陵均以孝陵为中心向两侧排布。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条与地球经线平行的中轴线,南北延伸相对称。中轴线的北端依次有隆恩殿、方城等主要建筑,一律坐北朝南。中轴线的顶端是横行的山脉,组成丁字形。中轴线的两旁都是成对的建筑,如望柱、壬午,彼此呼应。比如清东陵整个陵区的山川景物,皆由从昌瑞山到金星山的神道(中轴线)所左右,大小数十座建筑物沿神道排列配合有序,蔚为壮观。

紫禁城的古建筑群更是注重对称原则。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穿过广场,便是皇城上的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内有端门,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面的午门,又叫五凤楼。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以及太庙和社稷坛(即如今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座落在中轴线上。

解放后,作为人民首都的北京城,打破了旧的格局,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人民首都政治生活的心脏,而旧日雄居全城之中的紫禁城,则已退居到“后院”的位置。但是,新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仍然保持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我国许多孤城的建筑,都有自己严格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城内街道东西。南北,呈棋盘格子状。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相对。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和谐美:我国的贤哲是很讲美的,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国语·楚语》对此作了记载:“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生机美:既然大地犹如人体,那么也就有着人体一样经络和穴位,繁衍生育就是共同所在,生机勃勃也就成为正常(健康)的唯一体现。传统风水认为,选地要选雌雄交合之地,穴乃阴阳交合之区。宋代地理大师蔡元定曾在《发微论》“雌雄篇“中说:“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概不过相待之理,……其地融结,则雌雄必合。……经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古人多以此为要,妙然亦天地自然之理也。“说明雌雄交合的地方就是正穴所在,既然大地与人同理,那么,这一雌雄交媾之区的隐喻含义就不言而喻了。

曲线美:传统风水的曲线美主要体现在“山环水抱”和“曲径通幽”两方面。清代袁枚在《与韩绍真书》中写到:“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木之直者无文,木之拳曲盘纡者有文;水之静者无文,水之被风挠激者有文。”

中华文明不断进步,也收获了大量与居住场所有关的经验,建筑风水学由之诞生。有人觉得,这门学问玄之又玄,很是迷信。但事实上,如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筑风水学一样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为现代人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模式

在古代风水理论中,中国建筑的选址的原则都应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人居环境的最佳风水模式是:基址之背有主峰来龙山,并以群山为屏障,与大山相连通;基址两侧有扶手,前有河流蜿蜒而过,水前又有近丘远山相呼应;基址恰好在山水中央,内有千顷良田。此外,有龙、砂、水、穴、向等五大要点,都是在建筑选址中具体用到的。

一是寻龙。即是选山脉。既要从宏观形势出发,又要考量其生态环境的优劣。

二是察砂。基址四周之山被称砂,是基址主山的隶属山。其中“四神砂”是最有名察砂法,描述为青龙蜿蜒、白虎驯俯、朱雀翔舞、玄武垂头之态。在穿流基址的来处及去处的地带叫水口砂,一般会在此修庙、筑塔、建桥,美化这一天然屏障。

三是观水。即对地平面上下水源质量和水流的形态进行考察。最佳模式是内侧弯曲而成的弓形河流。

四是点穴。即选定基址地。是对环绕基址的山河进行综合考虑,对景和侧景的呼应关系进行统筹权衡,继而确定基址。

五是取向。即确定朝向,决定着通风、日照等。土圭法和直观星体法是早期的测方向方法,后来又诞生了司南、指南针等测定工具。

一言以蔽之,传统风水学是融合建筑、气象、生态、地质、地理等多门学科来对人居环境进行缜密选择的一门学问。

如何辩证看待建筑风水学?

我们要区分一组概念,即风水巫术与风水。风水巫术,是巫术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领域里的延伸,是古人与超自然力间的一种沟通方式。但风水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针对建筑的选址和规划设计,老祖宗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理论,有着科学的依据。

建筑风水理念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人视作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一个有机整体中,故居住的建筑空间理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古人看来,风水是对理想生活环境的极致追求。风水这门学说,也因此有了“环境科学”、“环境景观学”或“系统论”的内涵。它将“天人合一”“阴阳相济”“刚柔互补”“方园相胜”“革故鼎新”“五行生克”“物极必反”等辩证之法应用于造屋之中,得出系统的“堪舆”理论,指导了中国数千年的建造之术。如此,风水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古代建筑的规划师与建筑师。

中国建筑风水学的核心乃“天地人合一”,即排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感应,指导如何生态科学地选址乃至建造,从而创造出中国从南到北、从西至东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相形之下,因受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我国现代的建筑特征日趋追求单一的形式之美,或追求的功能实用化,罔顾与自然、地域、历史条件的融合,造就了城市的逐渐趋同。

此外,当下正热的生态建筑,其理念即是把人、建筑、自然、社会当成一个生态系统,而建筑作为其中一环,必须协调统一才能确保整体的正常运行。这恰与风水把宅舍作为天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三者间的和谐,有惊人的相似处。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建筑生态学与风水学的步调颇为一致。

蒋易翀:男,自幼爱好易学及传统文化;喜读古今有价值的风水书籍 ,研习姓名学、堪舆学、阳宅风水勘察调理、阴宅选地勘察立向。

他广交名人异士,得到多位高人点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和谐社会,为福主造福。

他把易经理论与客观实践相结合,将易学与现代的哲学、社会学有机地结合应用在一起。弘扬中华文化,做中华易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者,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伟大的华夏文化与世界文明相融相长!

蒋易翀老师现任:

世界易经总会风水师、会员,

中国国际易学联盟副主席,

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浙江省台州市分院院长

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浙江省宁波市分院副院长

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评审委员会委员,

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

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

中华周易著名建筑风水学家,

中华周易著名风水学家,

互联网易学名师,

易学文化推广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