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头条 > 正文

讲好中华国学故事—王信浦老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023-07-17 11:54:30
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国学文化的发展,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忘初心才能欣欣向荣,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开拓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承发扬以创造和奉献为核心的独有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我们要积极开展国学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聚力挖掘国学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弘扬发展国学文化的哲学内涵,是具有超值的时代意义的。

为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信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厚植文化底蕴,深刻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周易名家百科网、周易名家文化平台联合举办“赓续中华文化血脉、讲好中华国学故事”红色主题国学文化活动,旨在推进复兴和推广国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挖掘其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以整合梳理,从而确保其内容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需求,与现代文化一道,共同为国学文化体系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献计献策,尽赴全力。

宣讲嘉宾:王信浦老师,宣讲主题: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道德经》中的又一重大哲理。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此处“无”并不是说空洞无物,而是指“先天地生”的“混成物”。当其处于初期状态时,只是一个混而为一的“混成物”,充塞整个宇宙而无余。那时,是处于静寂严寒的境况中,一片死寂毫无生机、毫无动向的状态。这种无生机、无动向的状态,就谓之曰“无”。

天地初始之时,宇宙中还一无所有。混沌也静而不动、也无变化、也没有生机,故给天地之始命名为“无”。

万物之母是已有了生成万物的母体和衍生机制,亦即已有动向。在运动中发生变化而具有生机,这就有了生成万物的条件,故给万物之母命名为“有”。

要弄清楚“有生于无”的问题,还得先从宇宙说起。宇宙是指广阔无际的空间,在此空间中悬浮着众多的星体,和蕴藏着不为人们所察觉的“隐形物质”,以及天地之间的万类生物。

当这些星体万物生成之前,宇宙还只是一个“混沌体”的时候,这就叫作宇宙的“初始状态”,古人把它叫做“太初时期”。

“混沌体”在严寒的作用下紧缩,边缘部分逐渐稀疏开来,于是有物浮游而出,这时宇宙开始有了动向,这就是宇宙的“始动状态”,古人把它叫做“太始时期”。

当浮游物不断增多时,“混沌体”也同时向内压缩而形成内密外疏的状况,浮游物在边缘漂浮移动中,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开始是杂乱无章的无序运动撞来撞去,然后逐渐形成成群结队的有序运转。当这些成群结队运动的浮游物,一上一下的冲击着混沌物的顶部和底部,于是“混沌体”中央受到挤压,而蕴聚内压能量。一旦超过了抵抗内压的极限时,“混沌体”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爆炸,于是“混沌体”被震裂为不可数计的无数多个小气点,整个宇宙被这些小气点充塞无余,由于这些小气点还是形象不明的虚物质,可称之为虚子。这种充满虚子的“太虚状态”,古人把它叫做“太虚时期”。

虚子在发生碰撞冲击中,激发而产生了最基本的能量。这种能量以阴子和阳子的形态,分别蕴积于虚子中。因而各自分别有了阴、阳不同的两个属性,当虚子与虚子再度发生碰撞时,阴子和阳子被激发出来而产生了玄牝的交变。

一个虚子的阴子端和另一虚子的阳子端串联起来,或阴子端和阴子端并联起来,于是产生了多个虚子的串联体和并联体,而演变为太素物质。宇宙的这个状态,古人把它叫做“太素时期”。

“太素”也还是隐形物质,还不等于现代科学之所谓“元素”,只有当太素与太素之间发生碰撞、冲击,而后发生核激变时才产生、并生成了能量。这时能量以光、电、热三种形式存在,这就是生成物质的三大要素。由此三大要素进一步演化为元素,而后化合生成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结构、不同属性的粒子型物质。

所以老子说:“玄牝是一切演变的开端,是生成天地的根本”。太虚是物质的基础,故谓之“有”。“有”是从“无”中演变出来的,故老子说:“有、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者,奇妙之变化也,即有其幽冥莫测之玄妙,更有其物质演变的机理。故不可但视之为玄虚不实之说。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延伸到物质的意识能决定性。这是一种类似于“认知科学”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思维和意识能够影响物质的运动状态。这个观点的一个基本假设是,量子物理中的观察者效应(如斯隆贝尔悖论,量子纠缠等)证明了我们的意识和物理事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扩展到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角度。从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E=mc²出发,我们知道能量和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意味着,存在着一个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平衡状态,并且这个平衡是不断地变化和演化的。

说到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反物质。那么,反物质是什么呢?

反物质是与我们通常认识的物质具有相同质量但相反电荷的物质。例如,反质子和电子的电荷符号分别为正和负,而普通质子和电子的电荷符号则相反。反物质的存在并不是天方夜谭,它已经被科学家们所证明,并且在极少量的情况下可以在宇宙空间中找到。

反物质具有神奇之处。首先,它的存在是对称的,这意味着反物质和物质应该有完全相同的物理特性。另外,反物质和物质互相碰撞会发生“湮灭”,即它们会彼此消失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现象在太阳耀斑和射电星系中都有所观测到,但我们却很难在地球上制造大规模的反物质。最后,事实上,当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并湮灭时,将会释放出比核能量更加庞大的能量。目前我们已知的最大质能转化率是核聚变,但即使是核聚变,其质能转化率也只有千分之七,而反物质与物质“湮灭”的质能转化率是百分之百。如果真的能够掌握反物质的技术,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建造更为高效的能源发电装置。

无生即有,有生于无,这种状态不仅出现在量子物理或者经典物理这些科学领域,也可以在佛家教义,道家思想中找到对应。在佛家中,“空性”一词用来描述生命和宇宙的本质,它指的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存在状态。从佛家角度看,空性即是“无”,也是“有”,它是创造和毁灭的根本基础,是佛性的真实表征。

而在老子先生眼中,先天之炁被认为是万物之母,营造万物的灵魂。老子先生将先天之炁视为宇宙根基,它是先天自然的力量,万物由先天之炁营造而成。它可以随意的创造、销毁、重建一切,贯穿着整个宇宙始终不变的真理。

在西方哲学和科学界中,我们常说“自然法则”,它是描述自然界中规律与秩序的法则。而在东方哲学和科学中,我们谈论的是宇宙的本质,那就是在我们看来“离奇”的“非物质”,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能影响物质并创造物质的无限生命和无限创造力。这样的看法可以导向我们不同的行为方式:由于我们意识中的选择会不断地影响到世界本身,所以我们被要求变得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是多么重要,并通过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来建立更良好的关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这表明了物质最终是从某种无形状态中生成的,而无形状态又是从一个更为抽象的状态生成的。这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我们的行为方式,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想要创造更好的世界,我们必须更注重于那些我们无法看到的、抽象的状态,并从中汲取更多的能量和创造灵感。

王信浦老师,陕西石泉人。中国专业人才库高级建筑堪舆咨询师、高级易学文化传承师,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国著名六爻专家,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西三僚杨公风水传承人。他热衷于周易文化研究应用,仁爱谦和,助人为乐,知恩图报,热衷爱心公益,多次被政府部门表彰,常年担任多个企业公司及个人顾问。